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4|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南大学新生第一课:高文兵书记讲述中南担当

[复制链接]

87

主题

91

帖子

36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369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23-1-28 16:18:58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担当:担负起责任,
俗话说就是:“能扛事儿”,
担当是一种精神;
一种境界;
一种情怀;
也是一种能力,人如此,大学亦如此。



“9月8日下午,校党委书记高文兵在中南讲堂为千余名新生讲述第一课——“中南的担当”。

全校其他7000余名本科新生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同步聆听了“第一课”。党委常务副书记陶立坚主持讲座。

勇于担当,一直是中南人的优良传统。为了让新生更好地了解中南的历史,感受中南人勇于担当的优秀品质,高文兵书记从“中南人的历史担当”和“今日中南大学”两个方面详细解读了中南人的担当精神。


矿冶园的两尊雕塑
陈国达,地质学家,活化构造学说和递进成矿理论的创立者。国际地质界称他为“地洼学说之父”。曾任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国际地科联矿床大地构造委员会副主席。

上世纪中叶,板块学和地洼学异军突起,对传统大地构造关于地壳以垂直运动为主的学说进行挑战,引发学界轰动。当时首创地洼学说的陈国达教授, 与地质力学创始人、时任国家地质部部长的李四光,并称为地质界的“南陈北李”

陈新民,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有色冶金高等教育的开拓者,被誉为“有色之师”

▼ 雕像上的题字

求实师表,治学典范
——著名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伟长
无私奉献,后人楷模
——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

建国初期,物资和人才均严重短缺。1951年,中央将武汉大学、广西大学、湖南大学和南昌大学的矿冶工程系调整出来,成立独立的矿冶学院,发展重点是有色金属的开采与冶炼,兼顾煤炭和钢铁。1952年,中山大学地质学系、北京工业学院选矿冶金专修科,也调入中南矿冶学院。


经过60多年的发展,学校拥有世界上最完备的有色金属学科体系,形成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有色金属学科群:地质、采矿、选矿、冶金、材料、制造,每一个都是有院士领衔的国家重点学科,引领和支撑了共和国有色金属产业的发展。


这是校本部矿冶园里有形的人物雕塑,但在中南,人们心中的雕塑远不止这两尊。


黄培云,1952年担任中南矿冶学院副院长,1994年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1998年起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中国粉末冶金学科奠基人之一。
赵天从,冶金学家。40年代初,他研制出“吹碱氧化法精炼纯锑工艺”和“间接法制取锑白工艺”,极大提高了中国战时锑矿开采提炼能力。1952年,参与筹建中南矿冶学院。
第一颗原子弹之外,火箭、导弹、核潜艇、雷达等许多中国军工的“国之重器”,都有中南大学的科技贡献。学校也因此1980年、1982年两次受到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联合嘉奖。



铁路园的三个火车头

2013年,三个火车头分别从内蒙、北京和广州出发,抵达长沙,落户中南大学铁道校区铁路园。

这三台机车,代表着中国铁路牵引动力,从蒸汽到内燃到电力的三个时代,也见证了我校土木交通学科依托铁路、服务铁路,与中国铁路共辉煌的六十年历程。

这里承担的成昆铁路“一线天”空腹石拱桥的设计,成为我国铁路桥梁早期设计的经典之作;

这里完成的“大跨度斜拉桥板桁组合结构建造技术”应用于芜湖长江大桥,突破了我国重载铁路桥梁跨度300米大关,为同类桥梁世界第一;

这里研发的计算机智能选线、铁路桥梁水害整治系统,是目前全路应用最广,功能最完善的铁路勘察设计软件;

这里承担了我国新建铁路和高速铁路70%以上的典型桥梁列车走行性分析和80%以上的组合桥梁试验研究,曾庆元院士的列车脱轨研究突破了世界铁路百年难题。

中南大学对中国铁路的人才贡献,在青藏铁路建设中得到一次集中展示。有人说,这条路,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由中南大学毕业生直接指挥修建的。

列车空气动力性能及撞击模拟实验装置

❖ 从第一台国产流线型机车起,国产各种流线型列车的外形结构设计和气动性能研究、列车碰撞安全保护技术由这里承担;
❖ 1997年至2007年中国铁路6次大提速,以及高速列车的空气动力行车安全评估,全部在这里完成;
❖ 中南大学由此成为我国列车空气动力学的发源地和研究基地。



湘雅红楼



汤飞凡,湘雅首届毕业生,中国首支青霉素菌种的发现者、世界学科分类史上 “衣原体”之父、国际沙眼防治协会金质奖章得主、微生物学家 。他在抗日战争期间和抗日战争胜利后两次重建中国最早的生物制品机构——中央防疫处,并创建了中国最早的抗生素生产研究机构和第一个实验动物饲养场。

汤飞凡头像旁为1981年国际沙眼防治组织追赠颁发的“沙眼金质奖章”。

汤飞凡与同事一起研讨问题。
1943年,汤飞凡制造出我国第一批青霉素,创办了我国第一个抗生素研究室和青霉素生产车间、第一个正规卡介苗实验室。为攻克沙眼的治疗难关,冒着双眼失明的危险,把沙眼的衣原体病毒注入了自己的双眼,1956年在世界上第一次分离出沙眼病毒,被世界微生物界称为“汤氏病毒”
张孝骞,内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湘雅医学院第三任院长、中国消化病学的奠基人。毕生致力于临床医学、医学科学研究和医学教育工作。日军侵华期间,为保护湘雅,他率领师生,踏上了艰难颠沛的西迁征程。


李振翩
与周恩来总理

李振翩,湘雅第五届学生,细菌学家、病毒学家。关于他,爱德华·胡美在回忆录《道一风同》中记载:“姓李的学生来自湘乡,他总是很早就把事情计划好,他说:‘真正能治病的药物太少了,我时常看到连你们老师在遇到严重疾病时都束手无策,我打算做研究人员’”。

1925年,李振翩正在协和医院实习,遇到在此住院治疗的孙中山,孙中山欣然命笔,写下平生最后一幅题词“学成致用”,作为对李振翩和湘雅同学的期许和勉励。

>>>>湘雅红楼是中国医学人才的摇篮

昔日的中南如此灿烂,当今的中南更是一片光彩。
立足当下,让我们放眼如今的中南。

今日中南大学
2000年4月29日,中南工业大学、湖南医科大学、长沙铁道学院合并组建中南大学。合并组建的中南大学,强强联合,优势互补,服务国家发展战略的功能更为强大。    学校跨长沙城区、湘江两岸、6个校区,占地面积5886亩。        现有教职工1.7万余名、全日制在校学生5.3万余名,其中本科生3.3万余人、研究生1.9万余人、留学生近千人。★国家“211工程”首批重点建设高校★国家“985工程”部省重点共建高水平大学★2003年成为“中管高校”★2013年成为国家“2011计划”首批14所牵头高校之一在改革开放新时代,中南人继承创新、高歌猛进,形成了以2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领衔的高层次人才群。

获奖2000年王淀佐院士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04年黄伯云院士团队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2007年钟掘院士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赵中伟教授团队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015年张尧学院士团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
科技与科学    目前,正在研发的首架国产大飞机C919,中南大学是C919刹车系统的承包单位。    前不久发射的长征7号运载火箭上,中南大学研制的新型铝镁合金、高温涂层材料、密封环材料得到成功应用。
    学校现有19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先后承担“973”计划首席科学家项目19项、“863”计划项目和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500余项。   
师资中青年师资队伍支撑有力★国家“千人计划”49名 ★国家“973计划”19人(其中青年项目2人)★国家“长江学者”42名★国家教学团队8个,国家教学名师7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549名 ★教授级人员1500余名
校友代表梁稳根,中南大学材料系毕业生,三一集团董事长,2011年中国首富。不仅创造了年产值800亿的三一重工的神话,而且使我国的工程机械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王传福,中南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毕业生,比亚迪总裁,2009年中国首富。
杨毅,中南大学金属材料系毕业生,鑫恒集团董事长。其所承接的玛尔挡水电站项目,建成后将成为黄河流域海拔最高的水电站,能极大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2015年我校学生群体救人先进事迹得到中央领导肯定,被誉为当代青年弘扬社会正能量的典型。
中南奥运功臣向艳梅           2012级学生女子举重69公斤级比赛金牌                  孙文雁2015届毕业生花游双人项目比赛银牌
董斌2016级学生男子三级跳远铜牌
视察       2013年11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来校视察,对学校科技创新及办学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我们的校训是:
知行合一 经世致用“知行合一”是大学实现价值的途径和方式,“经世致用”是大学的办学目标和价值取向,从中体现出了中南大学长期以来形成的办学特色。
我们的校风是:向善 求真 唯美 有容向善:为善弃恶,修身养德;谨守道德,依循仁爱;求真:实事求是,真诚有信;追求真理,永不止息;唯美:审美人生,陶冶性情;拓展素质,净化心灵;有容:宏大气度,宽阔胸怀;兼收并蓄,海纳百川。
结束语“担当”,已经成为中南文化的精神内核之一,深入中南人的血脉和骨髓。中南的前辈们,用他们的赤胆忠心和铁肩妙手,诠释了“中南之魂”,作为新的中南人,该怎样不忘初心,做好当下,继承传统,续写辉煌?

听完高文兵书记的报告,新生们纷纷表示为中南的深厚内涵、优良传统所震撼,也因成为“中南人”而感到自豪。

来自法学院的王佳瑶说:“曾经听起来离我们很遥远的诸如火箭发射、青藏铁路修建等国家大事,原来就有中南人的参与。成为一名中南人,我很自豪!”

据悉,这是高文兵书记自2013年9月为新生首讲“第一课”以来,第4次为新生讲解学校历史发展,传达中南精神。

“第一课”不仅让新生们对学校的历史发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有一个深入的了解,还增强了新生们的自豪感和荣誉感,让新生更快、更好地融入中南的集体生活。

中南大学新媒体中心 编辑 / 王静怡 李佳芮责任编辑 / 张舒媛【美图美文、好人好事】人人都是记者官方微信订阅号 / csuweixincsuweixin@sina.com中南大学新媒体工作室打造最有影响力的校园传播平台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Comsenz Inc.  

GMT+8, 2025-5-3 20:11 , Processed in 1.677331 second(s), 21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